首页 > 正文

2022年单独招生简章

作者:时间:2022-01-10点击数: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根据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的预测,到2025年,缺口将扩大到450万。机电与信息工程系积极适应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助推学校特色发展,努力打造“机电”品牌。近年来,机电与信息工程系先后与多家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与国内五百强企业开设了订单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环境好、薪资高、潜力大”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我系各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大多数学生于毕业前一年完成签约,就业率常年位居学院前列,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大型国有企业。

师资队伍

机电与信息工程系现有教师39,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8名;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技师3名,技师1名。硕士33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70%。2018年10月,我系“江孝伟铣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德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9年-2021年,我系教师团队连续三年在“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下设机电工程实训中心和信息技术实训中心。主要承担智能焊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及相关专业实训需求。实训中心配备专业实训指导教师14名(含外聘);其中,高级技师4名,技师4名。

校企合作

以德阳作为中国重装制造基地的地方区域特色优势,为企业生产服务;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先后与十家企业确定了企业委托机械加工、联合研发和就业合作关系。自从2008年至今,先后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厂等知名机械制造企业合作,协作生产机械零件达4310余种,51000余件;其中核电产品33种、166件;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百余项。2017年,智能焊接技术专业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共同探索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有2018级和2019级两个试点班,正按试点任务书和培养方案扎实推进,试点取得可喜的初步成果。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概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有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60%,建设有校内实训实验室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个,在校学生332人,已培养毕业生上千名,就业率达99%以上,90%的毕业生在行业骨干企业从业。2016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专业以“能绘图、通技术、精操作、善沟通”为培养目标,推行“工学结合,德技兼修”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式教学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已培养学生数千人。

就业方向: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立足德阳重装基地,依托四川建筑职业学院在建筑行业的影响力,面向机械制造、建筑、汽车、交通、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单位,培养从事机械设备使用、安装、调试、维护、机电产品设计以及建筑施工现场设备维护与安全管理工作。

智能焊接技术

专业概况

智能焊接技术是国家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是连续多年公布的高就业率绿牌专业之一。焊接人员的招聘数量大待遇高,就业形式特别好,我校该专业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为省级特色专业。

在校期间将要掌握手工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埋弧焊和等离子切割技术等技能。初步具备智能化焊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焊接工艺编制及实施能力、焊接质量的检验与分析能力。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在机械制造、建筑(含钢结构生产)、汽车、交通、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内担任焊接工艺技术员;结构设计技术员;焊接生产管理技术员;焊接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技术员;焊接设备及焊材销售与技术支持技术员。

模具设计与制造

专业概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于2007年,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面向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工装工具制造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模具设计、成型(形)工艺、数控编程、模具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使用与维护、模具销售、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在校生165人,截止到目前已有近千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国有企业及行业骨干企业就业率达到80%。

就业方向

川渝地区、京津冀地区建筑、交通建设行业及相关企业,从事钢模板设计和预制件工业化生产及管理等岗位。川渝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模具制造业、航空航天业、知名模具制造业以及模具相关的上市公司及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塑料件或冲压件的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调试以及模具的装配与维护、生产现场技术管理、加工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岗位工作。

地址:(德阳校区)德阳市嘉陵江西路4号 邮编:618000  
          (成都校区)成都市青白江区万桂路388号 邮编:610399


            联系电话:0838-2652750


            电子邮箱:226082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