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与信息工程系2020年单独招生计划及专业介绍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根据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的预测,到2020年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将达到300万,到2025年,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50万。机电与信息工程系积极适应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助推学校特色发展,努力打造“机电”品牌。近年来,机电与信息工程系先后与多家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与国内五百强企业开设了订单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环境好、薪资高、潜力大”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我系各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大多数学生于毕业前一年完成签约,就业率常年位居学院前列,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大型国有企业。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中航工业集团 |
中建科技有限公司 |
中交三航局 |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中核建中核燃料有限公司 |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一、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
科类 |
计划数 |
备注 |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
加工制造类 |
90 |
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加工制造类 |
90 |
|
二、专业介绍
1、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
(1)专业概况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开设于2007年。目前在校生206人,截止到目前毕业生已超过千名,一次就业率达99%以上,国有企业及行业骨干企业就业率达到85%。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正在进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
(2)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在机械制造、汽车、交通、能源、造船、建筑(含钢结构)、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内从事焊接工艺设计、焊接结构生产、焊接设备调试、焊接质量检测、焊接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1)专业概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于2007年。目前在校生165人,截止到目前已有近千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国有企业及行业骨干企业就业率达到80%。
(2)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在机械制造、模具制造、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汽车、建筑、造船、五金、石油化工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内从事其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的设计与实施、设备调试、维护及质量检测、技术与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
三、师资队伍
机电与信息工程系现有教师47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技师2名,技师2名。博士2名,硕士32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60%。
2018年10月,我系“江孝伟铣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德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9年10月,我系教师团队在“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专业课程组)”中获一等奖。
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机电与信息工程系现有焊接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普通机床加工车间、数控机床加工车间、钳工实训室、机械制图实训室、机械CAD/CAM实训室等七个实训室(车间),总建筑面积4480平方米,设备584台/套、价值3538.2万元。主要承担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及相关专业实训需求。
实训中心配备专业实训指导教师14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技师3名,技师4名。
五、校企合作
机电与信息工程系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资源和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场地、设备、师资等教学、生产资源,以德阳作为中国重装制造基地的地方区域特色优势,为企业生产服务;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先后与十家企业确定了企业委托机械加工、联合研发和就业合作关系。自从2008年至今,先后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厂等知名机械制造企业合作,协作生产机械零件达4310余种,51000余件;其中核电产品33种、166件;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0余项。
2017年,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与一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共同探索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共有2017级、2018级和2019级三个试点班,正按试点任务书和培养方案扎实推进,试点取得可喜的初步成果。
图一、图二:我系学生在校实训
图三、图四:我系学生在校业余生活



